我讨厌目前任何教育体系下的必读书这件事的存在,但如果这个教育体系设计的初衷主要是为了提升全民素质什么的,我完全理解,统计学数据告诉我们,这种设计很可能几乎完全符合帕累托最优,但以下文字在从个人的角度来说的。不想看就别往下看了
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考察他们有没有记住书内情节是必然的。那么看书的目的就已经完全扭转为:提炼阅读材料的大纲,记住关键情节以及梳理各种内容。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对高等教育和工作很好的准备,但现在这个阅读材料是一本名著,大部分情况下,是一本小说。
小说的阅读方法和看线性代数教材或匈牙利历史是不一样的。如果你想看下去很多本小说,那就不要打破你的兴趣。肯定有人喜欢做思维导图,写树状图笔记,但这是一类人,不是所有,甚至不是大多数。看小说,忘记一段情节或者整个章节是无关紧要的,你记住了自己需要的一部分,你看见了自己想要的一部分,这些都会成为你,然后影响你。这是我所认为的,我们在找,家长想要的读书的意义。一个读中学的人可能完全“看不懂”的读完了一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但是对海底两万里和红楼梦毫无兴趣,他没觉得这本书有什么不好的,可怕的地方,只是不想看。他等到二十岁,四十岁,七十岁再去看这本书,或者这辈子不看这本书,对他的人生没有任何影响。如果他“被迫”的读了这本书,或者因为没有读这本书而无法融入一些话题活动,他很可能不止对这本书有不好的回忆,而是对阅读这个行为有不好的回忆。
必读书除了强迫一些人看自己不想看的东西,伤害了学龄儿童/青少年的读书认知和兴趣,强政治导向意外,还有虽然不在规划范围内,但我不得不提的一点,即:阉割。
当搜索必读书书名的时候,就会跳出来一堆“青少年版”的必读书。这些版本有的“简化”了故事内容,删除了一些“不宜青少年儿童”的情节,歪曲了作者原意:包括但不限于,删除虽然不是敏感内容但“不合适”的,根据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进行“改动”,给“需要保护”的青少年儿童喂自己嚼烂糊的二手内容,哪怕不是作者想写的。
即使文章做到了没有删减改动,章节末尾的思维导图和测试题依旧不是看小说和文学作品的时候需要的。